[清空]播放记录
体育类影片也算是所有影片里不小的一个类,往往以励志为中心,很热血,很燃,让人看了心潮澎湃。在我的印象里,《绝杀慕尼黑》应以篮球为中心,教练为主角,国际奥运会为最后的任务。教练接下烂摊子一般的国家队,里面有不服管教的刺头,不服从教练的权威,教练的训练方案无法实施,队员也不自律,最后,教练因某件事表达了原为队员们牺牲自己,展现了对队员们的关爱和责任感,感动了队员们。从此全队上下一齐努力,冲击新的顶峰,最终取得成功,在最后的决战前还会遇到一些突发的挫折。
但《绝杀慕尼黑》并不完全这样,教练加兰任的形象更立体了,他有家庭,有一个急需钱做手术的双腿残疾的儿子,有一个不容乐观的背景,急需顺利的教练生涯来维持。加兰任刚上任便立下目标,要在下届慕尼黑奥运会上战胜36年不败的美国队。苏联队球员也各具形态,有加兰任新提拔上来的新秀萨沙,有老派球星场场30+MVP的天才投手谢尔盖,有中度近视还坚持打球的扎尔,有以速度见长擅长突破的小前锋。但在新教练和队员们磨合的过程中,意外却不断出现。萨沙在谈女朋友,却身患心脏疾病,可能只能活一年;谢尔盖长期高强度训练,膝盖却撑不住了;扎尔高度近视却没有隐形眼镜坚持打球;小前锋说奥运有很多次,家人却要过一辈子决定回家乡庆贺妹妹结婚。
好在球队把这些问题都尽可能地解决了,加兰任把自己给儿子做手术攒的钱给了萨沙,让他好好疗养;加兰任从美国为扎尔找来隐形眼镜,让他正常比赛;谢尔盖从美国队要来了一些止疼封闭针;加兰任带着所有队员们一起去格鲁吉亚为小前锋的妹妹过婚礼,在更生活化的训练中磨合了队内凝聚力。
终于到了慕尼黑奥运会的比赛,却又突然变生肘腋,恐怖组织袭击了以色列奥运村,最终十一名人质全部死亡。苏联代表决定以此为由退出本届奥运,以避免在下场对美国队的篮球比赛时输了被打脸。但在球队的坚持下,这场决赛还是正常进行。电影花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复刻了最后决赛的全过程,还十分巧妙地在街头混混和格鲁吉亚老乡的视角加入了真实的录像,相互印证。
最终,苏联队51—50战胜美国队,最后的三秒也成了奥运史上的悬案。结尾,队员们纷纷把自己赢得比赛获得的奖金献给教练,为他的儿子做手术。
《绝杀慕尼黑》没有落入一般高燃励志体育运动片的窠臼,而是具有丰厚的内涵。影片不只是讲教练和队员们用辛勤和汗水换来最后的成功,还有人与人之间诚挚美好的情感。萨沙和他的女友间的感情,他们本已订婚,但当萨沙得知自己只能再活或许一年,便以有了别人为由与女友分开,不想结婚后拖累她,让她当寡妇。而女友得知事情的真相后,表示自己仍想与他结婚,这只是爱情的一种实在的表征,只要活着,一切都是有希望的。最后,苏联队赢了,二人紧紧相拥,这便是人性中的真善美。
影片的基础是雄厚的,首先保证了励志高燃的主题,最后决赛的展现精彩而跌宕起伏,电影院看观感应会更好,镜头没有瑕疵,在双方球员、教练、不同观众、街头混混和格鲁吉亚老乡之间不停转换,却一点也不混乱,交叉剪辑得很精彩。让观众不走神,传达了想要表达的情感,这是影片合格和良好的保障。
但《绝杀慕尼黑》更难能可贵的是它的现实性,其中不乏对于当时政治的反映。比如严格的海关检查,反映了苏联严重不平衡的工业体系;旧教练的下任,反映了当时政治上常见的出国叛逃;慕尼黑的恐怖组织袭击事件,斯皮尔伯格有一部《慕尼黑》就是讲这个的;苏联没有隐形眼镜,还要从美国引进,还说是最新的高端科技;苏联队里的队医偷偷观察球员们,防止有球员叛逃;苏联政府官员都求自保,并想以恐怖事件为借口见好就收。
电影和真实历史还是有一定出入的,历史上的谢尔盖当时没有蓄胡子,电影里是为了艺术效果,不过抛去胡子,演员和球员还是很像的;萨沙历史上在慕尼黑奥运会前还没有检出心脏病,是后来检出来的,他也在二十多岁时因此而死。这也是电影的作用,把事情好的一面展现给大家。当时的篮球和现在还有很大差别,比赛分上下半场,不像现在的四节,一场总分一般在四十多左右,这也反应了谢尔盖场均30+的可怕,篮球还没有三分球制度;美国在输掉这次比赛后拒绝领取第二名的银牌,并嘱咐后人不许去领,那块银牌至今还挂在某博物馆里。美国的梦之队也在这一站之后逐渐成型了。慕尼黑奥运会上的最后三秒也成了著名的悬案。
《绝杀慕尼黑》是俄罗斯本土的票房冠军,据说普京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