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空]播放记录
2022年4月8日
这部80年代后期的作品,尽管在豆瓣上的评分并不太高(7.6分),却依然是值得一看的杰作。在时光流走了越久之后,这种回顾式的观看更显得有特别的意味。
首先,它描写对爱情的回忆。影片一开始,男主角就已经老了,他因偶然的机缘和另一个老男人聊了自己的故事,也就是作为影片主体的爱情故事。故事讲的是一个婚外情,本身似乎有点老套,然而它的内涵却是常看常新。在契诃夫的原著《带小狗的女人》中,故事发生在两个俄国人之间,影片中则改编为不同国家的两个人身上。两个人的相遇,当然是一种偶然,却创造了奇迹。女神安娜的出现,改变了在家中窝囊憋屈的男主角的一切,使他感受到一种不一样的快乐,他愿意走入泥潭为安娜去捡那被风吹落的帽子;而安娜也尝到了深切的爱情,两人相处那天,她在枕头上流下了一片热泪,那个镜头使人难忘。男主角假装腿瘸,然而在追赶因惊惶而奔跑的女主角时,他跌倒了,妙的是,此时女主角先停下来转头看着,当她看到男主角好像没有大问题时,然后再继续惊叫、奔走。影片中的爱情,或是考虑到故事整体的丰满度与可看性,有与原著不一样的地方。一是影片中男主角和安娜没有继续下去,换言之,男主角后来退缩了,而原著中是一种开放式的、带着强烈现场感的、留有不尽余味的结局,换言之,虽然两人没有结果,却有一种誓死相依、之死靡它的渴望。二是影片中男主角对妻子艾丽莎依然是有感情的。他在面对妻子质问时,善意的欺骗她“没有什么”,实际上可以说是妥协,也可以说反映了某种深层现实。他最后说“如果现在死了,神会问我,你的人生中有什么值得你想起来”,他说了三个答案,“我只能记得小时候妈妈的儿歌,还有艾丽莎初夜的表情,还有俄罗斯的雾”,这诚然是富有文学性的话语,从中可见他对艾丽莎并非绝情。此外,男主角和妻子的闺蜜蒂娜之间似乎也有某种亲密的暧昧的关系,开场和后来疗养院那一段中,两人说话时常出现心不在焉的情况,一会儿忘记说什么,一会儿又急着插话。盖男主角本来是一个风流种子,蒂娜似是一个未曾得到的风流对象。另外,与男主角对话的男子,他讲述的爱情故事也是最后设置的一个小高潮。影片最后一个镜头,即此男子的妻子转过头来,观众看到的竟然是安娜,这使观众猜想她会不会就是安娜。按理说应该只是长得像而已,这也许是创作者故作狡黠之处。
其次,它承载对时代的隐喻。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俄国社会内部及人们的思想已经有了很多变动和转换,因而自觉不自觉地体现在艺术作品中,而杰出的艺术家似乎总能捕捉住社会人心层面某些隐微的奥秘。影片后半段男主角去俄罗斯联络建玻璃厂的故事,展现了当时俄国人对经济发展的思考。一方面,他们认为经济发展能带来社会进步,而进步是举世公认的价值潮流,因而他们开始接触西方主要是西欧,在片中则是与意大利人合作建造某玻璃厂,某些俄罗斯人热情地呼唤“进步万岁”。另一方面,他们对这种进步主义怀有本能的反省与抵触,预感到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在片中则是通过青年人康斯坦丁之口说了出来,“我不反对你建工厂的事,但在这里就是不行,如果把森林当作燃料,河水就会枯竭,这样一来就没有生机了”。片中还附带讽刺了官僚作风,比如表面点头哈腰,实质却不合作、不签字,因为签字意味着出了事要负责。至于不签字的借口,要么“这地方没墨水”,要么伸出藏在袖子里的双手而假装没手,管你尴尬与否,就是公开耍流氓。同时讽刺了家长制作风,比如在外人面前装出一套,热情高昂地结队欢迎,在自己人面前却态度恶劣,人人心中冰冷愤怒。奴仆见了主人鬼吵鬼叫,主人则呵斥责骂习以为常。安娜的丈夫向男主角介绍自己的伯父,居然是一幅幼稚的漫画。至于那不知从何而起的具有传染性的无端狂笑,那迎接客人时的节日般的兴奋狂欢,这些体现俄罗斯人民传统个性与当时社会氛围的东西,应当是被肯定或被怜悯的,与那些讽刺混杂构成了对俄罗斯社会的某种观照。
最后,它包含对经典的致敬。男主角的扮演者马斯楚安尼曾是导演费里尼的御用男主角。这部影片中,不知是导演故意设置还是某种巧合,很多地方能看出费里尼的名片《八部半》的影子,尽管马斯楚安尼已经有些老态了。比如,在意大利的家中男主角弯着腰、循着某种节奏走路的样子,在某疗养院中排成一排去拿水喝的场景,还有具有暗号或咒语功能的小狗名字“萨巴奇卡”等设计,都自然地使人联想到《八部半》里的对应内容。至于男主角妻子闺蜜的丈夫叫马里奥,也是《八部半》中男主角好友的名字;男主角在安娜面前装瘸腿的情节,则使人想起《八部半》中马里奥的出场情况。当然,除了致敬,导演在影片中反映了俄罗斯人和他本人一些具有个性特点的东西,如反映与揭露了俄国社会某些虚伪、无聊、色厉内荏的状态。至于体现大众民俗的集体狂欢,在他的另一部杰作《西伯利亚理发师》中也有类似表现。影片配乐是法国人著名电影配乐家弗朗西斯·莱(Francis Lai)的作品,幽婉绵长,也很精彩,帮助影片在致敬经典时自身也向经典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