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空]播放记录
人民的烤串
祖国版深夜食堂
舌尖丢下的他们全捡起来了
今夜,我们都是过命的观众
...
《人生一串》是B站和旗帜传媒联合出品的一部系列烧烤纪录片。在B站上线第一集的当晚,弹幕和评论就炸了。带着大会员的微笑一口气连看两集,从此念念不忘。太TM精彩了!太TM爽了!太TM新鲜了!太TM欢乐了!太饿了!
饿。
一种说法,如果拍一部看了没有食欲的美食纪录片就是耍流氓。这部片一点流氓都不刷,满屏的食欲爆棚。弹幕哀嚎一片的饿。激愤的B站网友质疑为啥大夜里更新,看着手边的泡面已哭死。其实即便是刚吃过中饭看的,也宣称又饿了。满屏的大肉小串无一例外烤的焦香冒油,调料都晶莹剔透。这种饱满直给的食欲确实能把人打一跟头。怀疑空腹看片的网友基本阵亡了。
烟火气。
和舌尖以及后舌尖时代大批的效仿者不同。这部片拍出了由里及外、由眼到心的烟火气。这个烟火气当然不单单指那些烟火缭绕的烤炉。更是人人心中割舍不下的市井生活。烧烤老板、街边吃货、小镇青年、菜场小贩。还有那些满脸包的少年、眼红脖子粗的油腻大叔、金链子烫发阿姨、汗衫拖鞋老骥不伏枥的老炮儿。还有那些不加修饰的店面、杯盘狼藉的餐桌、不远处的工地、随处可见的小广告。所有这些、远不止这些不正是我们生活那些真实样貌吗?
兄弟、发小和闺蜜。
静下心来。这部片做到了很多美食纪录片从未做得到的一件事。所有人都感觉到:观众、店老板、吃烧烤的路人、创作者所有人的关系都是平等的。你感觉不到准备说教的导演、也看不到准备当红人的老板、更没有努力表演的观众。大家都是一样的,所有人都是普普通通的人。彼此生活在一起,彼此共同构成一个生活。甚至连旁白从配音选择上都躲开了播音腔、美声呛,你说哪就是一个烧烤店老板配的音我也信。
放飞自我。
第二集大量弹幕宣泄着:导演又放飞自我了了。第二集确实猛,但十足有趣。皮文案在第一集已经露出大量苗头。到了第二集确实放飞自我了。各种金句、神比喻、无厘头一波一波滚滚而来。我相信这既是创作者们的选择,也是一种聪明。因为第二集实在太暗黑了,不少网友在片尾感慨活了下来...。坦白说,这样的纪录片撰稿方式在中国的纪录片中是极其少见的,甚至闻所未闻。肥而不腻、淫而不秽、平而不淡,分寸拿捏的太讲究了。单就这一点超越舌尖体,但又总结不成一种什么体。其实这是费功夫的,有句式套用反而是简单的。这旁白实在是太欢乐了!
轻盈直落的剪辑。
这部片子之所以好看还有一个符合趋势的剪辑特点。所有内容直奔主题,不在周边浪费时间。说烤就烤,说吃就吃。比起一些打着美食招牌上来聊历史、聊文化、聊地理的更直接。拜托我们是来看吃的,直接点好吗?其次,任何问题讲明就走,绝不拖沓。哪怕话短说完换话题,也不找补。带来一种轻盈灵动的快感。说实话,现在观众都聪明极了,别跟我费劲解释过度了。这种轻快、不背包袱的剪法格外舒服。
镜头和摄影。
我知道我长的不好看,可我吃的香啊。从没在哪个片子里见过这么多大吃大嚼的嘴部特写!哈哈哈哈。按说这通常是不美的,不好拍的。你就是让章子怡、迪丽热巴来撸串拍嘴也好看不了啊。但是导演们就拍了。带来了意外好的感受。真实、美味、食欲大增。另外,虽然是一部接地气、讲究烟火气的片子。但大部分镜头依然是讲究的、有难度的。尤其是黑夜里的烟、光、火。不知道导演们是怎么做到的。那些看似粗鄙的内容依然控制的意境浓郁。不少特效镜头也给的恰到好处。
情怀。
其实我挺怕情怀的。现在的纪录片已经把卖情怀当成了标准动作、主要卖点。毛都没有呢解说词就开始凭空扇乎,然后猛推音乐。或者就慢镜头、淡淡的、忧伤的。我怎么你了你就开始忧伤,看你不像个忧伤的人啊。这部片恰恰好没有这些,或者说没有这么简陋粗暴的煽情。按说烧烤、街头,煽煽情天经地义,但全片给予了克制。与其说克制,不如说把更多注意力放在了真实的烧烤情景和烟火气里。结果就是观众们吃的欢天喜地,当临近片尾了,抑制不住的迸发出夜色中将要散去的愁容。那么多弹幕吃着吃着就哭了...。无论兄弟情、儿女情、故乡情、还是生而为人的踌躇都信手一点。恰到好处!
说了那么多,我想我是爱烧烤的,爱这烟火气,爱这土地,爱这真实的生活。再次重复网友们的弹幕:
人民的烤串
祖国版深夜食堂
舌尖丢下的他们全捡起来了
今夜,我们都是过命的观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