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评分:
6.0 还行

原名: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又名:On Children

分类:剧情 / 科幻 / 家庭 /  中国台湾  2018 

简介: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改编自作家吴晓乐的同名小说,由六位编剧将书中的九个故事改

更新时间:2018-07-20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影评:让生命爱那飞出去的箭,也爱了那静止的弓


看到剧名首先想到的就是纪伯伦的《论孩子》,第一次读到这首诗竟看出泪来,半是惊叹,半是羡艳。中国式父母之爱是多数人的共同之苦,所以我希望这首诗、这部剧被更多人看到,上行不可下效,轮到我们为人父母的那天,可以知道有这些认知需要改善,有这些风险可以规避,我们所经受的,我们的孩子不必经受。
我曾和爸妈探讨东方社会与西方社会中亲子关系的差异:西方社会大致是横向的,平视的,甚至呈疏离点状分布,人与人再亲密,首先是受尊重的个体;东方社会则是根深蒂固而理所当然的纵向关系,紧密而难分割,多是仰视不可妄言反驳,是非常不对等的upstream和downstream。当然现实中,理解并尊重子女的开明父母不是没有,但多数时候还是下对上理所应当,上对下只做了该做的事却被赞颂难得。
关于父母对孩子极易造成伤害的不良行为,@KnowYourself 总结过七点:https://www.douban.com/people/104562976/status/2151325291/
简要概括如下:
1. 轻视:从不倾听孩子的意见,从不考虑孩子的感受,导致孩子怀疑自己的情感需求是否正当
2. 控制:在细节上控制孩子的生活,不认同他们的选择,发展出不安全感,无助感
3. 卷入:控制型特质,父母认为自己的幸福/成功与孩子的成就直接相关
4. 缺失:多见于分崩离析的家庭,亲密缺失,情感空白
5. 好斗:言语和情感上的双重虐待并合理化,我创造了你,所以我有权利决定怎么对你
6. 不可靠:父母对待孩子情绪阴晴不定,孩子不知如何应对
7. 自我中心:把孩子看作自己的延展和附属品,维护自身形象,在意他人评价,孩子倍感孤独困惑
你中了几条?是不是哇地一声哭出来?别哭,我再补一刀(可能也是最普遍的):
8. 打击教育:即出于恨铁不成钢或是过分谦虚的打击/打压。孩子会陷入“最好的总是别人,我在你眼中永远不优秀”的深渊,这种迷惘和不甘对温顺的孩子来说会变成爱争论的“叛逆”,一旦被戳痛处越自卑什么越嘴硬什么,凡事易受外界影响甚至走极端,因挫折而丧失快乐,对未来对当下惴惴不安 。
幸运如我,经历家庭教育的过程中较少出现前7种,当然宝贵话语权的获得跟15岁那一次重压之下爆发的抗争是密不可分的,一次开诚布公把话说开之后,我的家基本上成为了可以比较平等地商讨谈心、摆明立场、阐述观点、分析利弊的民主式家庭。但即使是这样的我,也曾深陷“你不如别人”的打击式教育小黑屋,“患上”影响深远的幽闭恐惧症。长大之后机缘巧合,与父母一直保持着恰当的距离,开始独立思考,被优秀者鼓舞,与志同者共进,敢于跨出去尝试体悟,碰壁大不了深夜痛哭…… 许多次被肯定被认可后,这种不确定性才慢慢消散,深知重获“自信”多么不易。将来若有了后代,一定好好摸索一番鼓励型教育。
-----------扯完了开始正式说影片的分割线-----------
本剧共分五个单元,除了最后一个反乌托邦故事最具未来感,其余的故事里,科幻并非重头戏,bug也不少,但都具有警示意义、反应社会现实、剧情引发深度思考。悬疑科幻这些元素意在推动剧情,本身并不十分经得起推敲,因此我对bug的容忍度不像对正儿八经的悬疑片那么苛刻。虽然拍摄手法、镜头语言、叙事节奏上有这样那样的毛病,每个故事也都夹杂着台偶特有的小清新与甜蜜,冠以台版《黑镜》之名有些过誉,但总体理念非常值得称道。
现实越黑暗,都曾是孩子的我们,越渴求光明。

1. 妈妈的遥控器 - “你以为我只有一个遥控器吗?” ★★★★(4/5)
逆转时空泪满襟,半缘修道半缘君。
向死而生重启自己人生的少年,眼里的泪光是否足够让你动容,也萌生想再活一次的念头?
最让我心惊的不是无止尽的自杀,而是妈妈的那句“你以为我只有一个遥控器吗?” 遥控器只是一个隐喻,父母用来控制孩子的工具和渠道远不止一种:寸步不离的陪护、门房森严的禁令、阅人筛选的冷言、放假时把你囚禁在家里的门锁、撬开你抽屉或日记本锁的撬棍、隔三岔五的查岗电话、遍布校园的眼线、甚至是全天候代理监视的针孔摄像……
我们都曾是或差点沦为父母的私有物,被限制,被管束,和一些人生离,与一些事物死别,暮气沉沉,眼冷似灰,最后连仅存的心火都熄了,那点可怜的自我意识也渐渐沉入水底,就像片中不断出现的那个娃娃。讨论区里有人质疑15岁的孩子为何崩溃至一点自救的想法都没有?没有相似经历的人很难感同身受,这就好像你质问一个抑郁症患者:生活明明那么美好你为什么要自杀?
愿每一个孩子都活成小岚的样子:天为幕,心为笔,自由自在,梦想可期,人生画布,任意挥洒。
LGBT人群在这个故事里亦有提及,那个行动力非凡的勇敢姑娘,谁说不是爱情里最好的模样呢?

2. 猫的孩子 - “我知道你很辛苦,但你爱我吗?” ★★★★(3.5/5)
碎碎念神神叨叨,冷色调光怪陆离,观影过程中时不时感到不适。
开篇飞速揪住你的心,每次家族圆桌会议,你是否感受到名为家人的暴力?宗族内斗都是看不见的硝烟,灵堂那场戏是很浮夸,但可笑的是现实中这样魔幻的大家族、荒唐的家事还真不少:审判攀比步步紧逼,推诿甩锅幕幕有戏。有钱得势的犹如众星捧月,哪家层次低虐的就是你,一千零八十朵纸花代表你的孝心,求求您保佑啊我家孩子学习不行。
整体叙事偏意识流:没有光亮阴仄潮湿的原生家庭,讲话很大声才能赢的世界,不停掉落碎屑的残破天花板,歇斯底里的咆哮和令人发指的哂笑,将凌虐转嫁出去的颤抖双手,掌心里的戒尺痕,深埋心底说出口却变成“对不起”的恨……现世的煎熬离不开,只能在平行世界里疯魔着继续崩坏。
“我知道你很辛苦,但你爱我吗?”(只看得到自己,拼命想要摆脱无知又笨拙的贫瘠生活状况,根本不知如何去爱吧?在现实中我还真听过“正因为我自己不完美,所以希望我的小孩要完美”这种混蛋话)
“你抱我一下好吗?我受伤了——你先去吃药。” 认为棍棒出状元的家长才都该去挂精神科吧。(这个单元对于世人污名化精神病这一现象也有点到,我一度以为用自残引起妈妈注意的少年那一刻会真的把妈妈给杀掉)
开方式结局意外还挺明亮。编剧在访谈中提及此处“猫”即神的象征,所以代入标题,猫的孩子=神的孩子。
“我根本就不会死,只是死给你看,我要你打从心底承认自己的愚蠢,再来祈求我的原谅。” 男孩问:“那如果你是猫呢?” 下一个镜头女孩满脸是血,似笑非笑。
宗教故事里,以德报怨的神明可以复生,宽容谅解对他施加的恶行,挽回误入歧途者。猫在这个故事里被收养,始于善念,苦于受虐,终于救赎。毕竟作为最后存活下来的的那只猫咪,孕育着新生命的“叮当”阻拦小货车,那个崩坏到溃败选择纵身一跃的女孩才得以坠落在纸莲花堆上免于一死;而当母子血渍呼啦地扭打纠缠在一起时,也是新生小猫的哭声把他们同时拉回现实,看到猫妈妈爱怜地舔舐着猫崽的小爪,妈妈才幡然悔悟地抓起儿子的手紧紧相拥。
故事的最后,天光渐亮,满身伤痕的他们带着尚余一丝惘然的笑,相互扶持着继续走下去。碰得头破血流才换来了与现实的和解,负重前行,亦是赎罪。

3. 茉莉的最后一天 - “谢谢你。…… 对不起。” ★★★★★(4.5/5)
父母老师眼中标准的优等生林茉莉“毫无征兆”地放弃了这个世界,她自杀的原因成为一个谜。
这是一个典型以自我为中心的母亲直面镜头的悲情直抒,一路谴责,一味控诉,倔犟而迷茫。女儿像一片枯叶飘零坠地,囿于面子和自尊,对外宣称是失足跌落,关起门来把一切擦边的人事物挨个树为假想敌,唯独盲目得看不见粗暴的自己。她突然觉得她的孩子好陌生,可明明女儿的一举一动,在家的每分每秒,她眼里都有备份,心底却是个空洞。(24/7监控摄像非常可怕,写故事1评论时随口提到的控制方法,第三个故事一开头居然就成真了)
“我听说会自杀的人,都是在脑子里面想过很多次,就是最后一次,一个念头突然转不过去,就一个冲动。是我错过了,如果那时我可以帮她转个念……” 茉莉活着时,母女之间不是你来我往的对话,而是冰冷的命令和沉默的执行。你以为那个念你转得了吗?那只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罢了,一念死,万念灰。
这个在旁人看来幸福高尚的家庭,其实和诸多问题家庭一个德行:姐姐表面乖巧温顺、学业优异让人省心;妹妹是个心思单纯吊车尾的小淘气;父亲手机依存症严重,常在共处时神游天外,在培养孩子一事上情感投入缺失;妈妈作为一个有文化有心气的全职主妇,事无巨细,压得孩子无法喘息。
未完之梦未竟之业的遗憾,育儿攀比战中所产生的焦虑,全数押注,教育投资,不能亏只能赢。姐姐不在了,于是妹妹要承受的变成双倍,补习时间✖2 连老师都一句话压上来“要连姐姐的份一起努力哦~”
“你不要脸我们还要脸,你不想想你爸妈是什么身份的人?你爸是系主任,我好歹是留美硕士,要是没有生你们,我现在也是一个教授。为什么我放着教授不做,在这里受你的气?”——“那就不要受我的气啊,你以为我们想被你生出来?你要生有问过我们吗?” 在沉默中灭亡的茉莉是没机会说了,在沉默中爆发的可莉说出了多少孩子萦绕在心的困惑和委屈。
记忆读取器里输入“妈妈”以后显现出来的片段,是不是和屏幕前你记忆中的片段多多少少有重叠?卷入式关系中,边界、尊重、自由、倾听……这些根本不存在。
用黑科技读取茉莉最后一天的记忆:越来越迷蒙的视线渐渐看不清妹妹开心纯真的脸,在函数图像和格子线稿上垂死挣扎的蚂蚁,踏上阳台往下望去浮现出的与手腕上密密割痕相平行的绿化带。内心已经满是阳光照不到的地方的少女,在逆来顺受中寻找一个宣泄的出口,没办法报复为她付出一切的母亲,只能报复自己:看到妈妈戴着自己偷窃来的发夹不住暗爽、存着一个某次考砸吧让妈妈发现自己原来早已遍体鳞伤的幻想,把这些写进自己挚爱的小说里,假装一切都是虚无,就像林奕含在《房思琪的初恋乐园》里说的,“书写,就是找回主导权,当我写下来,生活就像一本日记本一样容易放下。” 但每一次书写都像受轮回地狱之刑,揭旧伤疤,挑开剜入,血肉迸裂,破胆碎心。
茉莉在获奖的小说里写道:“我所受的教育不允许我创作,但我所受的教育却逼迫我开始创作,有时会感谢妈妈,痛苦的成长记忆,让我拥有写作的能量。我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才华,只是被痛苦选上,也被写作选上而已。” 涌动的文思是她云端的清梦,也是她被击溃的堡垒。书写是绝望的自救,文学是滑稽的徒劳,像大人们责怪的一样,看破书看多了要发疯,小孩子哪来那么多伤春悲秋?都是文学的罪过。
生命最绚烂的时刻,一是诞生,一为死亡。出生之美众人皆知,死亡却是黑暗中的恶之花,鲜少有人窥探到做出抛弃这个世界决定时的超脱之念。这台记忆读取器,给生者一个直面亡者临别时刻心情的机会,仿佛回到初来这世上时那般赤裸。最后一次去读取“茉莉最后一天”的记忆,不断闪回女儿出生时的场景,以及她生命最后一刻的心绪——“反正也没人爱我。可怜又没人爱的林茉莉,再见。”
撕心裂肺地醒来,涕泪纵横中恍惚,头七回魂夜,女儿来笑着告别:谢谢你,终于了解到我的内心,但也很抱歉,我只能活这一次。
你最后的爱,我回应以风。你张开双手,彻悟,悲痛。而我,已是虚空。
我想了很久为什么看完这个故事我哭得最凶,这个单元可能对因原生家庭产生抑郁情绪甚至想要寻死的人来说会是暴击,而我毕竟不曾有过放弃活着的念头,然后觉得戳到我的点在于“我以为只要我好好念书,就能做我想做的事情”数次这样希望的落空。
我曾相信科幻故事里的多重空间构想,认识到迄今为止的人生只是万种可能性里成了真的那一个枝杈。父母每扼杀一次我的天性,那个空间里的我就死了一次,你心中的林茉莉死了吗?你心中的林可莉还活着吗?
轻柔的片尾曲唱道:Don't cry, don't cry, 大雨里的乌云啊请带我离开…… 屏幕前的我却止不住地泪流。愿每一个脱离沉重父母之爱的孩子都在成长中慢慢找回自我。

4. 孔雀 - “我吃过的苦,绝对不会让你再承受第二遍。” ★★★★(4/5)
不同于精神折磨不断、使人致郁的前三单元,本篇是目前为止观剧心理负担值最低的,不再仅限于讨论病态亲子关系个例,是个带着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黑色幽默童话:写阶层跳级凌空倒挂之苦,质疑功利主义和精英主义,讽刺普通人的从众心理和被教化后不易改的奴性,问责“存升学天理、灭生徒人欲”的应试教育,最后回到人活于世必然要面对的问题——无论活到人生的哪个阶段,都会存着的贪欲、理想和寄望。欲望不死,便可能迷途,常常被周边环境牵了鼻子走,为了所谓“对的,好的”而努力死磕,反而看不清本源的、擅长的、所爱的、适合自己的。碌碌一生,镜花水月,仿佛从没为自己活过。
凭借华丽羽翼坐享“百鸟之王”称号的孔雀,其实是人心欲望的集合体,骄傲虚荣不甘示弱,哪怕这种外强中干的华丽毫无用处。孔雀对每个经过的人都发出邀请,有人置若罔闻,有人驻足回应,只要从你身上拿走一点点就可以交换,自行自愿,即刻生效。就像是歌德笔下的魔鬼梅菲斯特,引诱人出卖灵魂,达成欲望。不是一点点吗?换一次不要紧的吧?可孔雀知道什么是你的灵魂,可以是巧艺脑中炫丽的色彩和她引以为傲的审美,可以是使转校生勇于提问敢于质疑的清亮嗓音,可以是校长曾经拥有却永远失去了的健康体魄,可以是一个打四份工过劳晕倒送医院只为孩子能在贵族学校念下去的母亲的躯体与精神意志。
女儿都快变成孔雀了,依然不愿放弃那块能让她出人头地、但她行之如履薄冰的跳板。“假如我没有考上好大学的话,你还要我吗?”——“我不会让你发生这种事!妈妈吃过的苦,绝对不会让你再承受第二遍。” 这似乎不在上面讨论的父母易对孩子造成伤害的八种不良行为之列,更像是一种倾尽心力的寄托:你是我生命的延续,我是你成功的补给,我是“过来人”后悔不已,你一定得出人头地,不能辜负我这般养育你。
“反正只有家里的人看得到你变成孔雀,为什么不再忍耐一下换取光明的未来呢?”——“你有没有发现自己的女儿在贵族学校已经变成一个爱慕虚荣的笨蛋?自己的儿子其实很棒?而自己的老公已经快要累死了?” 人如果没有变得更好或者流年不利,通常是会越活越狭隘的,变得只在自己想专注又不切实际的事上钻牛角尖,将想获取成功的心切加诸于后人身上,不要学我,不要像我,千万别成为我。这样想着,就忘却了每个人根本就是独立的个体,你迄今为止的悔恨和沮丧没必要由你的孩子来一起承受,不该成为阻止他们前行所需要背负的重量。文凭学历固然不可轻视,可这真的是孩子想要的生活吗?这位妈妈在与孔雀完成魔鬼契约迈进牢笼交付灵魂的一刹那,无疑是不悔的,可她又是否知道,自己一味付出所换来的并不是孩子想要的东西?
谈不上有类似经历,本篇就不主观展开了。但课前安检、物品没收、取消课间、家长公约、校长训话、“不考莫问”、择校搬迁等等,还有那句当时觉得有多燃情现在就觉得有多sb的“今日我以XX为荣,明日XX以我为荣”的天下一家的口号,相信屏幕前你嘴角轻蔑上扬的精准弧度,是你我的默契。
最后提一下我高中时难以磨灭的魔幻记忆:文理分科之前70多号人窝在一个实验班,每次月考末三位自行打包搬着桌椅从高端楼爬楼梯走下去,再爬上校园另一侧的普通班所在教学楼,中途要经过操场并穿越行政楼,要是恰逢下课时间,堪称公开处刑。我永远记得头三个被“劣汰”出局的孩子那杂糅了惭愧、郁闷与萎靡的眼神,闪躲着不敢看众人,仿佛对视一眼都是伤害。浑浑噩噩战战兢兢当了一学期的“凤尾”,午夜惊魂都是被不开窍的物理支配的恐惧,幸好后来很快分班,对地理的热爱把我从硬核数理化的冰窟里捞了出来。
5. 必须过动 - “你要是选错了路,人生就白费了。” ★★★(3.5/5)
五个故事中科幻性和未来感最浓重的一个,反乌托邦,崇尚天性解放,颂自由与反抗,讽母职至上的信条,嘲人性的自私和软弱。故事整体性上稍逊前四个单元,但解构病态母爱的配方一脉相承。
在这个未来社会里,人类胚胎被政府掌控,孩子的学业表现直接与家庭地位及所获资源挂钩:成绩优异且稳定,一家可高枕无忧住豪宅,优先畅享社会资源。那建筑,纯白到诡异,人居其中,似作茧自缚的蚕;一旦成绩不佳或下滑,举家扫地出门蜗居鸽子笼,像蝼蚁在垃圾堆里偷生,从事体力劳动,嘈杂纷纷,俗事扰扰。此间所有的女性,只有一种工作:母亲。她们胸前佩戴的带豆金叶勋章,就是每家每户孩子学习成绩的游街示众直播,豆子灯灭金叶枯萎的那一刻,就是阶级逆转之时。因此这个社会对母亲职责的共识是,让孩子考满级分,方能维持全家的地位与声望。“教育促成阶级流动,母职万岁!”
每个胚胎成功植入母体后,母亲即获得一本胚胎手册,规定以下情况符合“精进程序”:鉴定考低于20分;胚胎有严重瑕疵,无法在居家环境矫正治疗;胚胎思想出现偏差,与主流思想不符、破坏团结…… 所谓“精进”,其实是对社会残次品的销毁。而更功利残酷的一项规定是,母亲若向政府出具证明,判定儿女是瑕疵品,可获准进行精进程序,换取新的优良胚胎。女儿若娃的成绩久久不见起色,于是母亲支招让她假装有ADHD(注意力不足过动症)症状来逃避鉴定考核,本质上是欺骗她自愿被销毁,不努力,毋宁死。
而若娃之前的一个满分胚胎,那个助母亲获得金牌勋章的哥哥若杰,出类拔萃羡煞众人的绩优生,却选择自己了结自己的生命。在儿子表现出木工方面惊人的天赋和兴趣时,母亲处理掉了他视之若双手一般珍贵的木工工具,说:“这双手,将来是要拿手术刀的。木工是给鉴定考40分的人当的。你还年轻,喜欢的东西是会变的。” 一旦知道了可证胚胎有瑕从而换取新胚胎的设定,这句话变得让人毛骨悚然——“宝贝,你要是选错了路,人生就白费了。” 最终,少年自杀,碰瓷飞车。去特么的乌托邦,不自由,毋宁死。
“这个社会不管是分数高或分数低,都活得这么没有希望……” 胚胎研究中心的一个医师实在无法认同以单一考试标准来决定人的价值,妄以一己之力拯救被放弃的人,那些在鉴定考试中被边缘化、用沉睡来表达绝望的待销毁残次品。这个人反叛当局而获死刑的悲壮行径,被鸽子笼里还醒着的人们敬为英雄事迹,却被豪宅里被囚禁了灵魂的人嗤笑为贼子作乱。
医师的母亲在继续做他想做却未能做完的事,将诸多失去求生欲、待销毁的瑕疵品收容在桃花源一般的理想国里。在这里,每个人都重新拾起了自我和尊严,就地取材烹制美食,畅谈尽兴采露为饮,各展所长互相勉励。作为本系列剧的一个亮点(赞一下细腻的陈慧翎导演),前四个故事里的主人公都聚集在这片宁谧安乐之地,每一个人看上去都心满意足,一张张笑脸让人难以想象他们曾遭受的伤痛坎坷。
这个故事里的母爱自私至极,名曰一起努力,实则包藏私心,野心与偏执都隐了去,唯余以爱之名的轻柔禁锢。先操纵、后妥协的这段母女关系中,女儿获得了最大剂量的负罪感,认为一事无成的自己会害妈妈失去优渥生活。即使感受过了桃花源里人人欢悦的精神状态,她依旧怀着“自己什么都做不好”的自卑和觉得两个世界皆无自己容身之处的孤独感,带着最后一点挂怀,选择回到妈妈身边:“我可以再努力的。你爱我吗?”——除去对明星妈妈理所当然的本能的爱,还剩什么在支撑呢?她看着妈妈的目光中有崇拜、戒慎、一丝惊恐还有无所适从。妈妈反问她“你爱我吗?” 于是若娃对母爱的因式分解失败了,无须再装多动症,患上真真正正的妄想症,如这母亲所愿,这个作为瑕疵品的女儿终于被送去销毁了。而这自私的母爱,心安理得地继续孕育下一个“完美”胚胎……
“你是你,你不用像任何人。” 阿正说这句话是看着若娃的眼神真是令人向往。
“我就不能只是我自己吗?” 孩子,你能的。就算成绩不够好,你还是能成为一个很好的人。

-----------终于写完分集影评的分割线-----------
边更边写,时有代入个人心路历程,难免有些比较主观的地方,洋洋洒洒一大篇,别嫌弃我个话唠~
作为这部剧的观众,我们可能有着双重身份:曾经受以上种种的苦逼孩子,现在已经成为或将来会成为父母的成年人,无论哪重身份,都不虚观看此剧所花费的时间。我们在成年后离开了父母事无巨细的耳提面命,方才慢慢自我疗愈。在此衷心希望所有人都能渐渐重新拾起自信,从心底感到自在快乐,与已将错铸成的父母加深沟通,试着和解,不必过度记恨,并珍惜与下一代的缘。
PS 讨论区里看到不少人在讨论原生家庭、童年阴影对自己造成的心理影响,有些一度曾陷入抑郁情绪。近日看了一篇科研文研究抑郁心理以及未来可能行之有效的方法,挺多干货,推荐一阅:
抑郁症患者的心理是怎样的?为什么有的会抑郁到自杀?
看完此文深感童年及青少年时期心理健康呵护的重要性,就像文章里说的,“也许人真的需要在早期储存很多很多的美好,才能抵御人生未来的挫折和痛苦。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的相关影评

  • 6.4分 高清

    极光之爱

  • 7.4分 高清

    爱,藏起来

  • 6.4分 高清

    基友大过天

  • 7.1分 高清

    赤裸而来

  • 7.5分 高清

    萌动

  • 6.4分 高清

    神的孩子奇遇记

  • 7.5分 高清

    日后此痛为你用

  • 7.7分 高清

    非诚勿语

下载电影就来开心电影院,本站资源均为网络免费资源搜索机器人自动搜索的结果,本站只提供最新电影下载,并不存放任何资源。
所有视频版权归原权利人,将于24小时内删除!我们强烈建议所有影视爱好者购买正版音像制品!

Copyright © 2022 开心电影院 kxdy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