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月

评分:
6.0 还行

原名:La face cachée de la lune又名:The Far Side of the Moon

分类:剧情 /  加拿大  2003 

简介: 一对兄弟,哥哥是博士班学生,论文仍在进行中,迈入中年却还没迈入社会;弟弟是天天出

更新时间:2008-04-29

捕月影评:月亮的两张脸

(三年前写的东西了,本来是写给自己的,中间有不少关于自己的生活,现在基本上全部删掉,显得整篇东西很没有逻辑性,随便看看吧)


那个P自闭、孤独、不自信,对钱很藐视,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不管是对宇宙,还是对认识自己,有同情心,始终不能进入社会,强烈排斥长大,想象自己逃出重力的约束,到一个没有压力的地方。

P也没有进入社会,他已经四十二岁了,博士论文两次没有通过,生活来源就是奖学金和做电话销售员。第一次听他打电话,一口气说完事务性的话,让对方完全没有还嘴的余地,他面无表情,这份工作只是为了生存,完全提不起他的兴趣。他是一个不会生活的人,衣橱里的衣服塞成一堆,厨房里最有用的东西是电话,因为他可以用来订外卖,他连一个钱夹都没有,发票揉成一团塞在衣袋里,他没有一张信用卡,他不喜欢那些新潮的餐馆,他一个人独居在儿时的家。

但是,他爱思考,对整个宇宙,人的行动动力,还有天文学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他的专业是科学哲学,而他的博士论文的论点是:20世纪人类探索宇宙是由自恋驱使的。他认为,人类从一开始就寻找镜子来反观自己,人类确信自己是最复杂、最完美的造物,所以他在任何地方寻找镜子来看自己,他总是在衡量和比较自己以使自己达到完美,人类是如此自恋,以至于上帝都是按照自己的模样造出来的。这里出现了一个极重要的意象——镜子。

人永远不能直接看到自己,只能通过其他的方式来看到,如镜子。在镜子还没有被造出来的时候,人可以通过各种反光面来看自己,如河水、湖泊等。这与镜子的原理是一样的,后来出现的照片、录像机也起到了同样的作用。通过这些媒介,人开始看见自己到底是什么样子。这正是最奇妙的地方,人可以看见别人,却看不见自己,他只能通过其他媒介看见自己。镜子是个隐喻,在现实中,一个人的造物,如艺术家创造的艺术品,科学家作出的科学发现,发明家发明的新事物等等,都可以当成镜子,通过这些镜子,人们反观到自己是谁。在这部电影中,P认为寻找镜子是出于人类的自恋,而另一个俄国学者认为这是出于人类认识自己的需要。P之所以会把人类探索世界的动力归结在自恋,我想这是和他的自恋联系在一起的。他的自恋表现在觉得自己比别人强,比别人看问题更深刻。最好的例子是他如何看自己的弟弟。A是P的弟弟,一个同性恋,在电视台做气象预报员,正如P评价的“我不在乎他是不是一个同性恋,但是和大多数同性恋一样,他无忧无虑,富裕,还有幸运。”他说:“我嫉妒他,但嫉妒的不是他的钞票,房子和车,而是嫉妒他有如此浅显的自我意识,如此缺乏好奇心和同情心。而这些东西正是让我的生活艰难,让我痛苦的原因。我的意识,我的教育,我的好奇心,我的同情心全都在他之上。”这段话恰恰表明了他对弟弟的不屑,认为弟弟追求的东西都不值一提,他认为自己是远远超过弟弟的。这就是他的自恋。记得那西塞斯(Narcissus)的故事吗?他长得太美,后来因自恋水中的美影以致憔悴而死,化为水仙花。英语的自恋narcissim正是从他的名字得来的。自恋是一种自我执迷,是只能看见自己,而对别人视而不见。

我自己更赞成那位俄国学者的看法,人类之所以会产生科学,艺术,其实是出于想认识自己。

但是P也不是完全封闭自己的,他还是想交流,因而他才会制作录像带去参加比赛,获胜者的录像带会被翻译成二进位语言,传到太空,外星生物就有可能接受得到。这是一种很怪异的交流,因为对象是未知的外星生物。P制作的录像带生动幽默,很有自己的特色,比如他解说床的时候说“睡单人床不表示你独身,睡双人床也不等于你们是夫妇。”他讲到母亲最为自己的腿感到骄傲时,“她喜欢展示自己的腿,那是她最骄傲的解剖学意义上部位。”(She loved showing her legs, the anatomical part she was most proud of.)他的幽默是和他的性格一致的,一种冷冷的幽默,里面带着一丝嘲讽。在生活中,他也表现出同样的幽默感。监管员两次发现他打私人电话,警告他说如果被发现第三次,他就得离开。他说,那不是和棒球一样?我不清楚棒球规则,大概是三次出局的意思。

P除了这种怪异的交流方式之外,还用自己的论文与人交流,他对俄国宇航员Alexi Leonov感兴趣,于是参加他的研讨会,想和他讨论自己的论文。他把论文递交给了Alexi的助手,约好了面谈时间,结果由于要赶在大风雪之前离开加拿大,Alexi失约了。P在等待Alexi的酒吧里和一位吧员谈起了Alexi。他为什么会对这样一个宇航员感兴趣呢?这个宇航员很特殊,他不仅仅是一名科学家,还是一个画家,把科学和艺术结合在一起,这和达芬奇一样,说到这些伟大的前辈,我又不禁感到一点悲哀,以前的大家都是全才,现在就只剩下专家了。Alexi说,人们总问他艺术和科学有什么区别。这两者对他而言是一样的,因为都需要好奇心和冒险精神。P的好奇心面向的是大问题,是宇宙,是人类,他忽略了生活中细小的乐趣,这种沉重的问题想多了,人就变得沉重起来,难以承受生活的琐碎。他很想知道,Alexi是如何处理自己的日常生活的,他用一生去探索宇宙,现在回来了,他又怎么去处理坏的吸尘器或者洗碗机?他如何协调无限的平庸和无限的本质?

生活的琐碎是每个人都能体会到的,而对于P这样的人,就会极力想摆脱琐碎的缠绕,从他的生活就可以看出,他自己不做饭,他的家看上去拥挤不堪,是个不会生活的人,这个评价也可以用在我自己身上。记得以前上英语课,有个关于某个英国作家的采访,采访人问他,你真的从来不打扫房间吗?他说,是啊,大家老说这样有害健康,我现在还不是活到了七十几岁。有一些人每天都在思考沉重的问题,对自己的日常生活就有些熟视无睹了。不过,现在我看来,这种陷入沉重的人和那些沉迷于日常生活的人都是偏执,虽然我在心理上更喜欢前一种人。

P沉迷于自我,沉迷于思考,就容易忘记周围的人,这部电影讲的就是他如何慢慢走出自己,如何发现别人,如何与弟弟开始和解的过程。这个过程相当缓慢,直到影片最后我们都只能看到一些迹象。不过我有理由相信P会有些改变。

先说与弟弟的和解吧。

兄弟之间的矛盾应该从弟弟还在妈妈肚子里就产生了,妈妈挺着大肚子在洗衣店里,小P就用迷惑不解的眼光看着妈妈的肚子。后来弟弟出生,两人性格不一致,哥哥看关于登月的电视,弟弟偏偏要跟他玩闹,拔了电源插头。影片中还有一段超现实的情节,小A找出哥哥的烟和杂志,模仿哥哥躲在房间里抽烟,趴在床上亲吻裸女的图片,同时进行的还有成年P去一个公园继续录像带的拍摄,他爬上一座雪堆,下个镜头就到了外星球,他看见一艘宇宙飞船,还有几个人穿着宇航服在远处行走,他抬头看月亮,手在月光下呈半透明状,一阵晕眩,他从天上掉了下来,和房屋相比,他成了一个巨人,透过窗户,他的巨大眼睛扫见弟弟在玩累了之后睡在床上,他取下手套,准备伸进窗户。下一个镜头,少年P抱着熟睡的小A走进洗衣房,把弟弟扔进了洗衣机,疯狂地旋转着。妈妈听到呼救声,惊慌地赶来营救。我的猜想是这样:弟弟模仿哥哥抽烟,亲吻裸女图片,听Led Zeppelin的音乐,都真正发生过,这些事情太私密,少年P无法忍受弟弟的这些行为,实际情况应该是发生了一场大的吵闹,不过影片中把弟弟扔进洗衣机却是P的想象。这种想杀死自己的亲弟弟的情绪我不能体会,毕竟我是独生子女,不过记起龙应台写自己的大儿子就有想杀死自己亲弟弟的举动。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一个孩子占有母亲所有的爱,而两个孩子就只能分享母亲的爱了,何况通常来说,大人都会更疼爱最小的孩子。

成年的P对弟弟总是有一种不屑,之前已经说过,这里就不再谈了。
和解的迹象是慢慢显露出来的。

A总是滔滔不绝,劝导P要尊重钱,那样钱才会尊重他。他还说P的论文过不了,不是因为内容不好,而是P的陈述方式不正确,P一站到别人面前就开始紧张,A说以前在学校学主持的时候,老师就经常让他们大声说“我说话大声,但是我并不可笑”。P对弟弟的言论表示出极不耐烦和不在乎。

后来,P在酒吧等Alexi,跟吧员讲了一大通话,两个人说话不投机。P说到激动之处开始拍桌子,提高嗓门,吧员只好提早打烊。最后P走出酒吧的时候,一路大声说着的就是弟弟教他的那句“我说话大声,但是我并不可笑”。P是一个固执的人,在这里竟然开始采用弟弟的方式来说话,这就是一种很大的改变了。

P在健身房巧遇A的男友Carl,Carl说他们兄弟俩长得很像,简直就是一个模子出来的。这句话促使P在镜子面前,用泡沫在下巴处抹出类似弟弟的山羊胡,他也许开始思考他和弟弟到底是不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人。下个镜头天衣无缝地接上弟弟的镜头。我们明显可以感受到这两兄弟之间割不断的联系。

到影片快结束的地方,P从莫斯科给弟弟打电话,弟弟最开始还在欺骗他,说自己在等出租车(其实自己在P家里),说母亲留下来的鱼活地好好的(实际上已经冻死了),但是后来他告诉了P真相。A说假话是习以为常的,影片前面还有表现,但到了这时,他开始对自己的哥哥说真话,两人之间的距离拉近了。这通电话的最后是他们在商量等P回来后到什么地方去吃饭,虽然仍然有些不投机,但是观众能从这么琐碎的谈话中体会到兄弟俩之间有了一些变化,他们之间的联系正在加强。

P在生活中开始发现别人,开始更深入地体会别人的真正情感,这个“别人”不是什么陌生人,恰恰是他最亲的人——他的母亲。
在P制作的录像带里他念了一首艾米里•奈利根的诗,这首诗最好地表达了他对母亲的爱。在念诗的过程中,镜头缓慢地在电视机两旁左右移动,左边最先只是P一个人,移到右边,沙发上坐着老年的母亲,再移到左边,年轻的母亲和小P开心地看电视,镜头回到右边,老年的母亲和中年的P手握着手看电视,最后是年轻母亲把沉睡的小P轻轻地放在沙发上,关上电视。贯穿始终的是电影里出现最多的那段旋律,忧伤而感人。P用平实的声音缓慢地念这首诗,看似平淡,却饱含感情。

我深爱这名美丽少女的
画像,她是我的母亲,绘制于多年前
当时她的前额白皙无瑕
如同威尼斯玻璃般闪亮,没有一丝阴影
在她双眸中。但另一幅肖像显出
深深的纹痕布满她皎白大理石般平滑的前额
她少女时的那
首玫瑰情诗
曾在她婚礼中被咏唱,如今已经远去。
此时我心悲伤:比较这两幅肖像,一幅显得
神情愉悦,另一幅显得心事
重重:一幅如同朝阳初升——另一幅则如迎面而来的阴郁
黑夜。然而我的反应却显得非比寻常,
因为当我看着她失去光泽的双唇,我心
发出微笑,但看着那名微笑的少女,我的泪竟开始涌出。

这一组毫无剪辑痕迹的镜头让人感到时间的流逝,产生一种难以言表的伤感,我已经看过很多遍这部电影了,但是每次看到这儿,眼睛还是会湿。电影是时间和空间的艺术,在这一组镜头中,我们在同一空间感受到了几十年的变迁,看到了岁月留下的痕迹。从P深情地朗读里,我们体会到他对母亲的爱。

但是,P毕竟没能在母亲生前真正了解她,他爱她,却不能了解她的心愿。

P的母亲最爱自己的腿,到后来却不得不截肢,最后她死于肾病。P一直以为母亲是计算错了喝水量,结果导致腹腔积水而死的,直到他在去莫斯科前到医院作检查,医生提到他的母亲,言语中隐晦地说到母亲是自杀的,P才反应过来原来母亲自己结束了生命。医生为他的无知感到生气,说他早就应该咨询过母亲的医生,P说他咨询过,但是没有人提到母亲是自杀的。医生说,也许是你不想听。P坐在飞机上,默默地流泪了,在他的想象中,连飞机录像上解释如何使用氧气面罩的人也成了母亲和小时的自己。P在莫斯科给弟弟打电话,他在哭,也是默默地,他问弟弟知不知道母亲可能死于自杀,A说,知道。P问:“是医生告诉你的?”A说:“不,是母亲自己。以前我去看她的时候,她经常说起。”P问:“为什么她不告诉我?她为我感到遗憾吧?”A说:“如果母亲要为我们中的一个感到遗憾,那也应该是为我。她不告诉你,可能是因为你把她照顾得太好了,她不想让你觉得你的劳动是白费的。”
P在电影里两次流泪,都是因为母亲的死。因为他的封闭,虽然他对母亲怀着深深的爱,却没有进入母亲的内心,他没有看到母亲的绝望。
P到后来了解到真相,体会到母亲的情感,他才是在成长了,因为他发现自己本以为对一个亲人是了解的,结果却发现自己根本不了解,这种挫折让他要学会真正进入他人的内心。而去体会别人的感受正是走出自我封闭的关键步骤。

P对母亲有着深深的眷恋,这种眷恋到了一种程度,以至于他想重回子宫,重新体会没有压力的生活,正是这种潜在的意识促使他对宇宙产生兴趣。

影片中有几组很好的意象,都和P重回子宫和漂游太空的愿望有关。
在母亲子宫里的婴儿和在太空中行走的宇航员。片中有这样两个镜头,摄影机推向母亲怀孕的肚子,下个镜头就出现宇航员太空行走的镜头,这个镜头一直贯穿着“怦怦”的心跳声和宇航员沉重的呼吸声。这两种影像有着惊人的相似,婴儿在母体中维系生命的脐带对应着把太空船和宇航员维系在一起的绳索,婴儿在母亲的肚子里处于一种半漂浮状态对应宇航员漂浮在太空中。

另一组意象是洗衣机和太空舱,首先说明一下,这种洗衣机是前装式洗衣机,前面有个圆形的透明窗户,可以看见里面的衣物。洗衣机的圆形透明窗户和太空舱的圆形窗户又有着影像上的相似。影片片头字幕出现前是这样一组镜头,这里有个十分流畅的剪辑,先是从洗衣机里面透过窗户拍把手放在窗户上的P,镜头慢慢拉开,这个本为洗衣机的窗户成了太空舱的窗户,前景还出现了另一层透明窗户,从露出的窗沿,我们可以知道这是另一艘宇航飞船的窗户。P一直在直视着镜头,但他乘坐的飞船却越行越远,我们可以想象这边的船舱里也有个人在看着他。洗衣机的圆形透明窗户和太空舱的圆形窗户在形似的基础上就被联系在一起了,洗衣机和太空舱的相同之处还在于同是一个封闭的狭小的空间。这种空间难免会和孤独联系在一起。P希望脱离地球引力的束缚,在太空中漂浮,这是怎样的一种孤独?记不记得苏联在1957年发射的斯普特尼克2号?那颗卫星上载有一只狗,它因为卫星未能回收,死在了太空。村上春树的《斯普特尼克恋人》就以这个故事作为引子,从一开始就奠定了孤独的基调。我小时候曾经幻想过如果一个人呆在太空会是怎样的情景,漂浮在无边无际的太空,从此和世界上的一切都失去联系,这种幻想总会让我陷入强烈的恐惧,胸口会有一种压得人喘不过气的慌乱。绝对的孤独是让人难以忍受的。

另一个和太空舱有关的意象是CT扫描仪。P在少年时候脑袋开过刀,他活到42岁还从来没有坐过飞机,由于他的那篇交给Alexi助手的论文,他被邀请到莫斯科参加一个研讨会,上飞机之前,他去医院做检查。他躺在仪器上,慢慢被送进圆形的扫描仪舱,这样的镜头极似宇航员躺在飞船中,等待发射。我相信导演如此安排这场戏不是没有理由的,P真的要开始旅行了,他将第一次乘坐飞机,他将第一次真正站在同行的面前宣扬自己的观点(影片开场不久有一场P的博士论文答辩会,听众寥寥无几)。

还有一个和火箭发射有关的意象出现在影片的最后一场戏。P来到莫斯科机场,准备回加拿大,他踏上了自动扶梯,身后巨大的玻璃窗外是一座竖直的高楼,随着扶梯上升,高楼的相对运动形成了高楼在上升的幻觉,而这时传来的是飞机起飞的声音。这多像火箭发射啊。这恰恰又预示着P的封闭生活会有改变,他的生活即将起航。最后的镜头带有超现实色彩,P坐在四个宇航员(或者是飞行员)的巨幅宣传画前休息,宣传画上写着“永远更高”。他坐下没多久,刚摘下的眼镜就像在失重状态下一样漂浮起来,最后他也漂了起来,越飞越高,进入了太空,任自己的身体自由舒展。整个过程伴随着贝多芬的《月光曲》,音乐的舒缓和P在太空中尽情地遨游天衣无缝地结合在一起,产生一种幸福感。这个结尾可以让人看到希望。

从后三组意象(这三组意象的出现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的),我们就可以看到P的生活慢慢在发生一些变化,第一组意象表明P离人群越来越远,他独自驶向远方,而后两组意象都说明P开始启航,他要开始一段不同的生活了。比较第一组镜头和最后一组镜头的配乐,我们也能体会到变化,第一组镜头的配乐用的是二胡,一种很哀伤孤独的感觉,而最后的镜头配的是《月光曲》,除了一点淡淡的忧伤,还带着一种平和。

这部影片可以让人看到希望,因为我们看到了一个人缓慢的变化,而变化的方向是朝着幸福,宽容和理解。我总是喜欢能让我看到希望的电影,比如《红色》,而好莱坞那种大团圆的梦一看就是虚假的,《捕月》中人生更贴近生活的真实,最后表现出来的希望也是淡淡的,这种若有若无的感觉更和我的口味吧。

影片在形式上做得很棒,虽然用的是数码影像,但恰恰是数码技术给创作者提供了更多的自由。该片的剪辑让人叹为观止,流畅地让人看不到痕迹,那种了无痕迹的剪辑简直是随处可见。片中经常采用的是把两个形似的镜头放在一起,前面已经提到过了。影片以蓝色调为主,这种冷色调一方面符合P这个主人翁的性格,另一方面由于影片涉及到宇宙,我们都知道地球是蓝色的星球,这种蓝色调恰恰又和地球的颜色相吻合。值得一提的还有声音的处理,不仅是音乐用得棒,还有各种声音和剪辑的结合也做得很出色。

Robert Lepage自编,自导了这部电影,制片 而且他一人分饰两角,在片中扮演了P和A兄弟俩。可能是我观察能力太低,或者是化妆很有迷惑性,看到一半的时候,我才猛然发现这兄弟俩是一个人扮演的。后来我想,除了观察力和化妆的因素,恐怕最主要的原因还是Robert的演技太好。他可以很自如地演绎两个性格迥异的人,除了身体语言上的差异,他们说话的声高也不一样,哥哥的声音低,而弟弟的声音要高一些。Robert是当今世界上最有名的剧场导演之一。在戏剧的领域,他也经常是自编,自导,自演。这部电影就是根据他的同名戏剧改编的。大家都知道戏剧和电影是两门独立的艺术,不仅是表现语言上不同,演员的表演也大不一样,Robert可以在两个领域都如鱼得水,我不得不敬佩他的功力。

我在网络上搜索过关于这部电影的评论,中文网站基本上就找不到,英文的评论倒有一些,但是仍不多,比如著名的电影评论员Roger Ebert就没有做出评论,这也难怪,因为这是一部加拿大电影,肯定不是大规模发行的,我看到评论该片的人大多是在各种电影节上看到此片的。感谢中国的盗版业,可以让我们看到这样好的电影,为了让更多的人不要错过这部电影,我写下这些文字。
  • 6.4分 高清

    极光之爱

  • 7.4分 高清

    爱,藏起来

  • 6.4分 高清

    基友大过天

  • 7.1分 高清

    赤裸而来

  • 7.5分 高清

    萌动

  • 6.4分 高清

    神的孩子奇遇记

  • 7.5分 高清

    日后此痛为你用

  • 7.7分 高清

    非诚勿语

下载电影就来开心电影院,本站资源均为网络免费资源搜索机器人自动搜索的结果,本站只提供最新电影下载,并不存放任何资源。
所有视频版权归原权利人,将于24小时内删除!我们强烈建议所有影视爱好者购买正版音像制品!

Copyright © 2022 开心电影院 kxdy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