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空]播放记录
基耶夫洛夫斯基的《蓝白红》三部曲想必很多影迷都有所耳闻,这位波兰创作者最喜欢跟观众讨论的就是人生。人生的无常,人生的错识,人生发生的种种无法扭转的事情等等。创作者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细节以及被人们普遍忽视的情感的归属。有的时候是一段感情,有的时候是一次偶遇,而今天给大家推荐的基耶夫洛夫斯基的作品说的是两个彼此有着感应的人,他们不一样的人生。
《双生花》说的是同一个世界上的两个一模一样的人,就连性格也一样,生在波兰的维罗妮卡和生在法国的维罗妮卡同样拥有动人的嗓音,但却拥有着不一样的人生。波澜的维罗妮卡某一次遇见了法国的维罗妮卡,她静静的站在原地看着她渐行渐远,而这个场面在波澜的维罗妮卡离世后才被法国的维罗妮卡发现。
波澜的维罗妮卡为了音乐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倒在了舞台上,而远在法国的的维罗妮卡感应到自己如果这样的话就会发生不可避免地坏事情,于是,她果断地停下了音乐的脚步,转而成为了一名老师。她活了下来,但心中却有一个念头,有些事情发生了。这个念头困扰着她,直到她找到了意中人且了解到这个世界上还有另一个“她”。
《两生花》的故事并不复杂,而且放在今天的话,会被很多喜欢浪漫的人追捧。谁不想这个世界上还可以有另一个他/她的存在,他/她的存在跟自己完全一样,而且冥冥之中,两个人的所言所行都会给对方留下印记。波兰的维罗妮卡的存在给了法国的维罗妮卡一种启示,后者可以生活得很好,而面对法国的维罗妮卡,波兰的维罗妮卡的内心世界就显得更加的丰富多彩了。这个世界上真的有另一个自己,而这对于波澜的维罗妮卡来说是一种慰藉。
两个人对于坏事情的分享可以使双方都有机会避免危机,这就如同法国的维罗妮卡后来遇见的玩偶师所说的一样,一个孩子触碰到了火苗被烫了一下,另一个就不会再去触碰了。心灵感应对于两个人来说是多美好的一件事情啊。
人生总是由淡淡的孤独和点点的感应构成,而在这之外,在美好的故事的另一面,我们似乎能发现不一样的东西,这种东西形成的基础就是文化和制度的差异。而基耶夫洛夫斯基想要表达的或许还有很多,也许并不浪漫,如果我们对于本片形成的历史背景有所了解,或者对于基耶夫洛夫斯基的指导理念有所涉猎,《两生花》所要表达的浪漫绝不是单纯的浪漫。
本片上映的1991年,苏东发生了一件大事情,当然,这件大事情发生的时间是十二月底,本片上映于它之前。在宣布解体之前的苏联在西方人眼中是一个红色巨兽,这头异生的红色巨兽对于西欧国家来说是看得到的威胁,这种威胁无法消除。因此,人们总喜欢巨兽的内部发出来不一样的声音,而作为一个波兰导演,基耶夫洛夫斯基的声音就是不一样的。
基耶夫洛夫斯基的创作理念源于社会主义社会中个体的存在状态的深入探讨。因此,在他的创作中我们不难看出对于普通人的思维理念的解构以及发掘。维罗妮卡是普通人,波兰的维罗妮卡是普通人,而法国的维罗妮卡同样是普通人。但是这两个普通人却有着迥然不同的命运作为支撑。波兰的维罗妮卡倒在了舞台上,寓意着在社会主义国家中,个体的生命对于集体来说是一种服从。因为从她倒下到救助者上前,音乐厅的观众们并没有人太过于在乎这个小小的歌者。他们似乎认为一场精彩绝伦的表演才是核心,而歌者的存在是为了促成这场表演顺利完成。只有当表演完成后,歌者才有可能恢复到自己的生命。
这是基耶夫洛夫斯基对于社会主义国家中的个体的一种思考,同样的事情却没有发生在法国的维罗妮卡身上。当波澜的维罗妮卡离世后,法国的维罗妮卡坚决的叫停了自己的演艺事业,转而成为了一名教师。她追寻着自己喜欢的东西且可以自由自在的生活着,这对于法国的维罗妮卡来说是因为波澜的维罗妮卡给予自己一种生命的启示。实际上这种“启示”展现的是西欧国家在当时面对着苏联而做出的某种优越性的展现。毕竟,在冷战时期,这个世界上冲突最有可能爆发的地带是不讲理性的。
基耶夫洛夫斯基抓住了当时时代的潮流或者说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因此,这部上映于苏联解体之前的作品也就成了绝唱,本片在波兰上映两个月后,苏联解体,这个曾经叱诧风云的红色政权最终成为了历史回忆。时至今日,对于苏联的批判不绝于耳,但观众们通过本片可以知道一点,正是由于波兰的维罗妮卡倒下了,法国的维罗妮卡才有生存,这是真实的现状,且同样值得铭记。
……
你好,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