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搞讽刺修辞和温情成长故事处理得和谐得当,不同人群看都能接受;虽然本质还是给成年人看的动画片:无论是大量建立在过去文化现象的内容,还是一个老男孩迷失自我的故事核。
虽然本片在修辞上比前作更时尚前卫:节奏快,大量reference,角色的大量讽刺sarcastic腔,但是相比前作:1关于现实、多重虚拟现实的世界观,2乐高玩具重组搭建理念的宣传,3反乌托邦的故事核,4向儿童文化、和伟大的平凡人致敬的价值观;本片其实叙事上回归了:1.单一时空的世界观,2家庭价值和接受自我的生存探讨。这看似传统,但其实更接近如今年轻人的生存困境:沉迷自我、逃避现实和他人、不愿承担责任,但又缺乏安全感,缺乏自己的价值观,从而不断寻求他人的认可。
进一步来说,这样贴近的故事核也应当配上时下年轻人的表达方式,来增加角色和全片的代入感。那些reference和主角的讽刺段子,也的确更像今天年轻人的说话方式和背后目的:避免严肃,而用段子、讽刺、搞笑来掩饰逃避自己的不安全感、用大量表面的空洞的引用来证明自己的文化资产。
而讽刺的是,很多观众恰恰也仅仅享受的就是片中大量的reference,很多这类片子的影评(还有漫威和DC等等),就只是一个个去例举出自己看懂了本片内容上涉及了多少以前的什么作品。也就是说,对于一部作品的享受很大程度上依靠于自己看出、看懂其中的reference,而非其他叙事、角色等更深的审美或者情感享受。可以说这种欣赏行为本身也和转变前的主角batman一样,在通过cultural capital证明自己、寻求认可,是自恋的,也是逃避现实的。
不过,主角通过经历再次失去“亲人”的痛苦瞬间,终于放下自我、接受他人,意识到自己生命中重要的东西,并用自己的行动去保卫去协作。也就是片子开头结尾“硬给”的主题:If you wanna make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 take a look at yourself and then make a change. 可是如今这个时代,有多少中年男孩可以做到呢?
这也凸显了这部乐高电影区别前作的意义。